其他
卢志文:在复杂的取舍中寻找新的平衡,重塑面向未来的教与学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在复杂的取舍中寻找新的平衡
重塑面向未来的教与学
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牵涉个体与群体、一隅与全局、当下与未来,哪怕一个很微小的分支,都极其复杂。学校教育,面向“活人”,关系“重大”,不容“试错”。而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未来已来。面向未来的教与学,亟需重塑,需要我们在复杂的取舍中寻找新的平衡!
“底线+创造”是一种处理超级复杂问题的“最优化”的策略与机制,是安全稳定的保底策略和高效跨越的创造策略的完美结合,也是宏观发展战略选择、微观管理实践创新,包括学校课程体系建构、课堂教学变革、教师队伍建设等的黄金定律和不二选择。我认为这对校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治理在结构上要能实现“底线有守,创造无限”。也就是说,保底靠结构,繁荣靠创造;底线是保障,创造是机遇。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领域,校长们都要思考学校发展“结构保底”与“创造选择”的策略所在。
“结构保底”需要我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这是科学的原理。例如金刚石、石墨、碳60、碳纳米管的性质天差地别,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而石墨是最软的物质,但他们都是碳原子组成的,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原因就是他们的结构不同。因此,结构是我们思考问题的重要因素。
课程与课堂,课程的保底靠结构,课堂的繁荣靠创造。学校的生命课程(基础)、公民课程(善)、艺术课程(美)、智识课程(真)、特色课程(个性)就构成了新教育课程的体系,这也是结构问题。课程结构决定了人才素质结构,但在各个课程结构下的每一堂课就需要师生有大量的创新、创造。因为结构有保障,创造也就有了空间,这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另外,我认为课堂是河道,课程是水流,河道加水流共同构成了教育精彩的涌现。有了课程的源头活水,田间地头都可能变成教室的延伸,如果课程水流枯竭,我们精心布置的教室也会变成禁锢生命发展的囚笼。
关于课程的当前共识。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就是课程,课程规格决定了人才规格。课程的起点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各种可能性;课程的终点是问题的解决,可能性的实现,人的幸福完整。课程的指向是师生的共同成长。教育中所有遭遇的问题,既是学生的生命难题,也是教师面临的生命难题。课程,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而是以家庭教育为根基、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辅助、自我教育为根本的全方位课程。明白了结构与创造的关系,我们就能够在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关键。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密切相关、各有重点、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无法分割。没有教学,课程是冰冷的资料堆积;没有课程,教学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教学就是有鱼无授,没有课程就是无渔可授。在大教学论中,我们常常认为教学包含课程,在大课程论中,我们常常认为课程包含教学。在过去的话语体系中,这两者的概念容易模糊,我们需要把握其中的内涵。
结构保底谋功能,这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课内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依托这样的思维方式的。例如,以结构谋功能,就是要把最重要的事情交给结构比交给个人靠谱,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制度建设,因为在制度流程中不会出根本性的问题。如果交给个人,或许结果会比预想的好,但是依靠个人所产生的结果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也会出现比预想更糟糕的情况。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讲究结构,艺术在于创新;理想的课程没有结构肯定不行,只有结构肯定不够。构建有效教学框架,是一种结构保底,只有“底线有守”,才能实现“创造无限”。因此,精彩的课程需要师生共同发挥,稳定的质量需要结构进行保障。我们常说的,“课有定则”这就是底线有保障,“教无定法”就是创造无止境。
结构能够让素质教育在课堂落地生根。有一种教育经验,被称为“很中国”,就是课外“素质教育轰轰烈烈”,课内“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样就导致了“两张皮”的现象,让“素质教育”只能停留在“纸面” “表面” “口头” “墙头”;让“应试教育”也只能在低效高耗、违纪违规、四苦三做的水平上重复。结构让素质教育在课堂落地生根告诉了我们要如何抓住关键,用结构保底。我们知道,在所有的工作中抓住关键是关键,但是如何抓住关键又是我们常常困惑的。因此,但凡我们用结构保底这样的思维去抓关键的时候,关键就能落到实处。
例如,关于素质教育,今天中国的孩子在素质教育上最欠缺的是什么,而未来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做了梳理,包含四种能力。学习能力,教学就是教会学习,从“学会”到“体会”,从“学会”到“会学” 。语言表达能力,要从辩论式、演讲式表达转向真实情境表达,在我们学校,我们强调教师要“六个不讲”,就是为了解放学生。合作交往能力,要将孩子放在抗争与妥协、民主与法制、合作与竞争的具体环境中,因为如果没有小组合作,只是老师面对学生,学生面对老师单一的场景,就不可能有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提升,因此要把学生放到真实环境中锻炼。自主发展能力,通过孩子的自主规划、自主方式、自主矫正、自主提升,才能让孩子有自主发展的能力。
很多人很注重分数,注重成绩。我认为质量是过程的函数,考试只是提供证明的机会。当我们真正触及了教育的内核规律,我们会发现,成绩取得是自然的结果。在我们学校,学生的学业负担并不是很重的,这背后隐藏着教育科学的策略。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教育形态经历了很多的变迁。从动力系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以及教师角色都经历了很多的变化。教育形态的变迁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埋头拉车的过程中抬头看路。例如,教师角色方面,从长者为师到能者为师,现在更多的是专者为师。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由专者为师向愿者为师过渡,很多互联网平台中有很多教师授课,是不需要教师资格证的,只要愿意就可以讲课,已经到了全民可以与教师“抢饭碗”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更加深入的思考。
生产力的变革催生教育变革,生产力巨大变革背景下,教育目标从培养职业者转变为培养创新者、持续学习者。全球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非常清晰,包括教育终身化、社会学习化、发展个性化、人才多元化、内容综合化、手段网络化、时空全球化、管理民主化。过去我们是补短策略,在今天弘扬创新创造的年代,我们应该转变为扬长策略。大家都知道“木桶理论”,木桶盛水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我们要补短。但是当我们思考将桶倾斜一定角度的时候,需要挑战极限时,最长的木板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从补短策略转变为扬长策略。我曾总结了一个“人才长短论”,遗传有长有短,出生无长无短,幼教寻长护短,基教励长平短,高教扬长避短,职场用长容短。
关于结构中的角色及其转换。当我们将角色放到结构中,一定会根据结构转换自己的角色,这是一种倒逼机制。在不同的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不同的角色。而这类角色的重塑是被结构所左右的,我们应该让学校里的真实活动开展起来,大家会发现教师的和学生的变化,而不是看到变化再去行动。“行知”是“行”在前,“知”在后。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今天也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教师不是“知识源”,不做“二传手”,教师不是“控制者”,是“激发者”“开发者”“服务者”,“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教师是为了学习的发生“构建环境”“提供条件”“触发动机”“创造可能”的人。开放的程度决定教育的高度,不彻底放手,就不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无法发挥学习型组织的威力,“自主、合作、探究”前提必须是“学权归属”于学生。只会讲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个好教师。
因此,重构学习,已经刻不容缓。现在扑面而来的变革压力已经催生着我们要重新思考教育。
2013年翔宇有了一个办学机缘,248亩地,10万平米建筑,政府投资4.7亿元的新校园,翔宇教育集团中标成为办学主体。政府提供硬件的民办学校改革创新样本。在办校的过程中,我们思考的是要从“办世俗意义上的好学校”到“办心目中的好学校”,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创造心目中的好学校,没有现代化肯定不行,只有现代化肯定不够。观念的变革,远比技术和手段的变革更重要。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让孩子们能够更高效的面对文本和图片,也更多的远离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时间也会被安排的越来越“箱格化”。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走进自然机会太少,我们通过博物馆把大自然请进校园;社会即学校。孩子接触社会机会太少,我们通过博物馆,让孩子穿越历史,走进社会。我们学校完善标准配套的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的基础上,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在校内建设博物馆。
什么是真正的多媒体?多媒体,到底多不多?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舍本逐末现象,值得人们方式。真正的多媒体应该回归教育的本真,再炫目的虚拟都无法代替最朴素的真实!场馆方面,要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整合各种学习资源。要“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这不仅要和虚拟的世界、过去的世界、书本的世界站在一起,还要和真实的世界、未来的世界、理想的世界站在一起。
因此,我们在学校里面建设博物馆群落就有了价值意义。未来学校,应该是博物馆的样子。博物馆应该有最深的历史,最真的现实,最远的未来;博物馆应该是课堂的有效延伸,课程的复合载体,研学的理想场所;博物馆应该是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构建环境,提供条件,触发动机,创造可能。学校是封闭于围墙之内,网络应该是链接虚拟社会的,而参观是让孩子触摸真实的世界。
最后引用Daniel H.Pink曾说过的,世界将属于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创造力、有同理心、能观察趋势、能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人。我认为这句话特别适合今天的教育。
未来,不是一个需要我们抵达的地方,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创造的地方!
卢志文:管理的进化与嬗变:从1.0到4.0卢志文:相信是一种力量
卢志文:让我们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卢志文: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卢志文:理想课堂的14个必要认知卢志文:一位好校长如何成就一所好学校?卢志文:底线有守,创造无限——安全第一,才是学校的真第一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